2023年冬小麥中后期管理與防災減災技術建議
當前,我縣麥田已進入拔節-孕穗期,生育進程較常年偏早3-7天,長勢持續向好。結合當前小麥苗情特點和中后期氣象災害預測,提出冬小麥中后期管理與防災減災技術建議,各地農技人員及種糧戶要積極應對生產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影響因素,做到小麥收獲一天不到手,管理措施一天不放松。以“培育健壯群體,抗逆延衰增穗重”為主攻目標,切實抓好以下技術措施:
一、精準做好肥水管理
(一)拔節期肥水管理
拔節期小麥分蘗兩極分化加劇,是決定畝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堅持因苗因地分類管理。
1.對于地力水平一般、群體偏弱的麥田。以“增粒數、提粒重”為目標,在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既促穗又增粒。并適時澆好抽穗揚花水,對于春季第一次追肥量少的麥田,可隨水畝追純氮2~3公斤,以促進小麥揚花授粉。避開大風天氣澆水,以防倒伏。
2.對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麥田。以“保成穗、增粒數”為目標,開展拔節期追肥澆水,結合第一次春季肥水管理,酌情追施速效肥,提高成穗率。
3.對地力水平高、群體健壯麥田。以“壯稈大穗增粒數”為目標,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澆水,力爭成大穗和增加千粒重。
4.對地力水平高、群體偏大的旺苗麥田。肥水后移至拔節后期、倒二葉露尖時進行追肥澆水,控旺壯稈,提高成穗質量,增穗粒數。
(二)抽穗揚花期管理
抽穗揚花期小麥經開花授粉至籽粒形成,是決定穗粒數的關鍵時期。此期對水分需求敏感。以“促開花結實,增加穗粒數”為目標,科學運籌肥水。
1.對于墑情不足地塊。因墑酌情澆好抽穗揚花水,促開花受精結實,利于增粒數、增粒重。風雨天氣前禁止澆水,以防倒伏,噴灌麥田避開揚花期澆水。
2.有脫肥趨勢的麥田。結合澆水畝補追純氮2~4公斤或用1%尿素+0.3%~0.4%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施,促進小麥籽粒正常灌漿,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
(三)灌漿期管理
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粒重的關鍵時期。以“促灌漿,增粒重”為目標,強化技術措施。
1.因墑澆水。墑情適宜麥田,不必澆水;若墑情較差,及時澆水補灌。
2.合理開展“一噴三防”。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殺蟲劑、殺菌劑等混配液1-2次,每次間隔7-10天,起到防病蟲、防早衰、防干熱風,提高粒重的作用。
二、強化病蟲害綜合防治
我縣小麥中后期的主要病蟲害有: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等。據預測,2023年小麥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分類指導,抓住重大病蟲、重點地區、關鍵時期,開展綜合防治和統防統治,強化綠色防控、科學用藥、減量用藥,提高防控效果,實現小麥病蟲防控目標,保障小麥生產和質量安全。
三、科學應對防災減災
1.防倒伏。對于耕層淺、根系分布淺,播量大,群體大、通風透光條件差、莖稈細弱的麥田,后期存在倒伏風險隱患。在中后期管理中,務必做到大風不澆水。如造成倒伏,及早噴施殺菌劑和葉面肥,防病害,穩粒重,減輕損失。
2.防干熱風。小麥籽粒灌漿階段遭遇干熱風,會造成植株水分失衡,生理功能紊亂、早衰枯死,顯著降低粒重,導致減產。因此在干熱風來臨前,結合小麥“一噴三防”及時葉面噴灑萘乙酸、磷酸二氫鉀等溶液,減輕災害損失。
3.防早衰。在灌漿中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有效延長葉片功能期,促灌漿增粒重;對脫肥發黃麥田,可加配尿素一同噴施。
4.防爛場雨。蠟熟末期是小麥最佳收獲期,易穗發芽的品種可提前至蠟熟中期,密切關注氣象預報,防范爛場雨,必要情況組織適時搶收,力爭顆粒歸倉。
四、高質量收獲,推行訂單收儲
推廣小麥機收減損和綠色倉儲技術,確保顆粒歸倉。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進行收獲,減少自然損失;提前做好小麥收割機的檢修等準備工作,保證機具性能良好,減少機械損失;加強機手培訓,提高職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優質專用品種收獲時采取單收單脫、單晾單曬、單貯單運,提高原糧品質。
靈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23年4月